掌上登封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扫码登录更安全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414|回复: 0

中国佛教十大名山:嵩山

[复制链接]

23

主题

85

帖子

205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205
发表于 2020-3-11 17:31:2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嵩山,文字记录最早见于《尔雅》“释山篇”。夏禹时称嵩高 、崇山,商汤时称嵩高,西周时称岳山,东周时定嵩山为中岳,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,与泰 山、华山、恒山 、衡山共称五岳。《白虎通》载:“中央之岳,加嵩高字者何?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,故曰 嵩高也。”正所谓“尊位中天,雄冠四岳,体势之峭,峻极于 层霄”。嵩山山体由变质岩组成,属伏牛山脉,位于河南登封县城北10里处,东西绵延约10 0余里,北向可俯瞰奔流的黄河。少林河把嵩山划分成两大山峰群。一为太室山群,主峰峻 极 ,峰高1584米;一为少室山群,主峰王寨山高1405米。另一说:“其山三尖峰,东曰太室, 西曰少室,中曰峻极”。嵩山极 为雄伟,古人云:“其山峙二室环五乳列三台皆屹然天表,手可扌 门星,其下大河东注。”诗云:“凌层直上几千仞,凭虚坐觉星辰 披。”“巍乎太室何嵯峨,傍曰少室差肩磨。总号崧高几 千丈,覆压百里睨洪河。”极言其“俊”和“壮”。

太室有24峰,远近齐一,无“昂亻免”之态。其峰有峻极、黄盖、青童、浮丘、三鹤、遇圣、万岁、玉镜、狮子 、虎头、起云、凤凰、金壶、华盖、玄龟、卧龙、会迁、子晋、老人、玉人、玉女、独秀、 积翠、太白、玉柱等。

少室36峰与太室诸峰并峙,山势磅礴,其 峰有朝岳、望洛、太阳、少阳、石城、石笋、檀香、丹砂、钵盂、香炉、连天、紫霄、罗汉 、七佛、灵隐、来仙、清凉、宝胜、瑞 应、琼璧、紫盖、翠华、紫薇、药堂、白 道、天德、卓剑、白云、金牛、明月、凝碧、迎霞、玉华、宝柱、系马、白鹿。

这些山峰是根据其坐落方位、形状、外貌、名人遗迹、神话传说而命名。往往每一峰名就 包 含一个有趣的故事。玉镜、狮子、虎头、玉柱、香炉、罗汉、玄龟、卧龙、老人、石笋、卓 剑等峰是以形状外貌而命名。玉镜峰,“皎皎冰盘营百围,广寒宫殿见依稀。春山万叠浑如 洗,浮翠光中一镜飞。”卧龙峰则是“头角低回藓蔓封,蛇蜒端似卧真龙。旱乾岁祷多灵应 ,时见油云出此峰。”老翁峰,“翳雾埋云皓首翁,难将书传考前踪。商山羽翼朝家后,化 作中天一石峰。”而卓剑峰,其状为“一峰卓立列嵩中,紫气腾腾射斗虹。昨夜洞宾经过此 ,却遗长剑倚崆峒。”起云峰、望洛峰、太阳峰、连天峰等显然以其坐落方位命名。望洛峰 ,有诗云:“凭高懒上三山顶,望远偏惊两月空。试向此间登眺处,洛阳形胜在嵩中。”登 岭可见洛阳。太阳峰,“榻摇经影来山麓,锡柱晴光出岭头。独步高明时正午,顷令万壑失 阴幽。”峰顶高明,日光毕照。少阳峰,“晓星才撤曙方明,乘兴探奇陟少陵。忽觉丹霞来 袭体,不知旭日自东生。”连天峰,峰势独高,望之若与天接,可谓,“天连嵩岭岭连天, 晓抹青云晚带烟。且说匡庐高万丈,与天连也未相连。”一些峰名同统治者神化自己有关, 而利用嵩岳神化自己莫过于汉武帝了。许多峰名同他有关。如黄盖峰,相传汉武帝在峰下获 “玉人”,时此峰上有黄云如盖,故名。万岁峰,相传汉武帝至此闻山呼万岁,故名。会仙 峰,相传汉武帝在此下棋而名。系马峰,是他封禅系马之所。八角井则是他炼丹之处。凤凰 岭的命名在唐代,相传唐高宗登游时有凤凰飞集其上,故名。统治者以“神”来巩固自己的 特权地位,其用心可谓良苦了。

嵩山峰秀,水也美。据载有河、池、潭、泉多处。颖水,源出少室山颖谷,流经黄盖峰西 ,向东流入淮河。石淙水,源出岳顶,下流同颖水汇合。唐武后游嵩山,曾在水傍建离宫 。五 度河,源出山之东谷,其水潆回者五,故名,东南流入颖水。其他还有少阳河、李庄河、双 溪河、石柱川等。潭有龙潭,位于黄盖峰东北17里,其潭有九相连属,传说有神龙主之,故 为岁旱祈雨处。池有中天池、帝圣池、京兆王池。泉有天门泉、太乙泉、鸣琴泉、双泉、七 星泉、醒心泉、玉皇泉、许由泉、卓锡泉。卓锡泉,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卓锡杖得水处。

佛门净土嵩山

地处中原,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。据《嵩岳 志》载,著名的寺院有13座,它们是“少林寺、法王寺、嵩岳寺、龙潭寺、庐岩寺、 庐岩下寺、清凉寺、龙华寺 、宝林寺,竹林寺、会善寺、永泰寺、戒土 ,还有初祖庵、二祖庵。 法王寺最为古老,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(71),为“中国作寺之始”。三国时魏改称护国寺, 以后又多次易名。寺位于玉柱峰下,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,寺屡毁屡修。现寺内有清代建大 殿。寺北有座密檐式砖塔,高约40余米,15层,称“法王寺塔”,据形制分析 ,此塔当建于盛唐。 寺东侧另有三座形制较小的单层单檐式和尚墓塔,其中两座为唐塔,一座是五代或宋塔。寺 为群峰环拥,旁有潺潺溪流,环境很是幽静。王守元《游法王寺》即颂此:

遥望诸峰半接天, 法王寺近五云边。

琳宫飘纱烟岚重, 宝塔微茫紫气旋。

忆昔神光谈贝叶, 尚遗福地产金莲。

碧萝绕户朱门静, 始信僧家无俗牵。

少林寺最为著名,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,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(495)为西域僧 人跋陀所建,因处于少室山丛林中,故名少林。隋文帝曾改名为陟姑寺,唐太宗时又复旧名 。孝昌三年(527),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佛教大乘宗,倡导“面壁坐禅”,后被追尊 为禅宗初祖,故少林寺也被推为禅宗祖庭。少林寺还是武术“少林拳”的发祥之地。相传达 摩坐禅为防身心疲惫,创“心意拳”,后被发展成独特的拳路,即“少林拳”。隋末秦王 李 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,为其女至王仁 则追赶,寺僧挫败王仁则,帮助秦王脱险。唐立国后,李世民曾玺书优慰,赐地40顷,水碾 一具,并立碑纪念,特许建立僧兵。这件事后来被演义成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故事广为流传 。少林寺也从此讲武之风大盛,许多武林高手云集,少林拳获大发展。寺为七进院落,现存 建筑有山门、客堂、达摩亭、白衣殿、地藏殿和千佛殿等。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(1735), 门 额“少林寺”三字,为清康熙皇帝手书。山门北为碑林。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碑碣石刻300余 件,其中有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,以及苏东坡、米芾、日本僧人邵元等撰文书写的碑刻。由 碑林经天王殿,达大雄宝殿遗址。东南钟楼遗址上有重达11000斤的大铁钟,铸于金泰和四 年(1204)。再向北经藏经阁、方丈院到达摩亭。达摩亭,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当年在门外立 候 达摩,大雪没膝犹不稍动的地方,故又叫立雪亭。亭北即千佛殿。千佛殿为明代建筑,殿壁 绘有《五百罗汉朝毗卢》巨幅壁画,画面约300多平方米,规模宏大,人物众多,线条清晰 动人,为明代壁画珍品。殿东侧为白衣殿,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、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。寺 西有塔林,现存有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00多座 ,面积14000多平方米,是我 国现存最大塔林。其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书塔铭的菊庵塔(建于1369年),天竺和尚就公塔( 建于1564年)。西北有初祖庵,西南有二祖庵,及唐代法如塔、同光塔,五代的法华塔, 元代的缘公塔。少林寺历史悠久,环境清幽,历来文人墨客吟颂不绝。有诗云: 岩壑深严入翠微,少林金碧雾烟霏。

五峰屏簇禅庵小, 万劫天开佛日辉。

闻说九年空面壁, 得逢二祖便传衣。

千秋少室山灵在, 曾见先师只履归。

(见许安仁《游少林寺》)

永泰寺,位于太室山西麓,创建于北魏,原名明练寺,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 寺为尼,更名为永泰寺。寺内现有大雄殿、毗尼殿等,系清代建筑。塔两座,分别为唐朝和 明 朝所建。门前经幢两座,上刻陀罗尼经,系唐代造。寺外有唐碑一通,述寺史沿革。寺院四 面群峰环峙,门前有溪涧流过,环境清幽秀丽。

会善寺及琉璃戒坛,位于积翠峰下,原为魏孝文帝避暑离宫,恭陵王舍宫为寺,孝明帝 时 名闲居寺,随代改名嵩阳寺、会善寺,后毁于兵火。唐初重建寺宇,武则天曾临幸此寺,拜 寺中高僧道安为国师。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,俗称琉璃戒坛,是 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。五代后梁时,此寺曾一度毁废。宋初重建大殿,此后历代皆有重修 。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,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,面阔五间,三架进深,单檐歇山顶,斗

拱硕大朴实,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之一。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,塔基高大,塔身粗壮,工艺奇巧,是古塔中之珍 品。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师徒外,又有道安禅师(俗称老安和尚)及其弟子净藏。

嵩岳寺,位于太室山南麓,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。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,正光元年 (520)改为寺,初名永明闲居寺。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。唐李邕《嵩岳寺碑 》载:寺院为一广大佛刹,“殚极国材,济济僧徒,弥七百众,落落殿宇一千间”。当时寺 中有七佛殿(风阳殿)、定光佛堂、无量佛殿、禅院等。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,俗称嵩岳寺塔 ,砖构,密檐式,塔高40余米,15层,平面是12角形,“发地四铺而耸,凌空八相而圆 ,方丈十二,户牖数百”,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。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。

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,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、慧可的二祖庵。初祖庵在少林寺 塔 院北之山巅上,今存北宋宣和七年(1125)所建大殿,阔进各三间,单檐歇山顶建筑,1983年 曾落架按原貌重修。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,今存硬山式小殿,唐、元、明塔各一 座,清碑数通。

在嵩山,影响大的高僧有菩提达摩、慧可、僧稠、法如、普寂、元王圭、道安、一行、义净等人。

菩提达摩(?—536),史称其为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和东土(中国)禅宗初祖。天竺国香至王 第三子,姓刹帝利,本名菩提多罗,师般若多罗,改号菩提达磨(亦译为摩)。遵其师嘱往 震旦(中国)传教,乘舟经海路于梁普通七年(526)九月到达广州,十月至金陵(南京)见梁武 帝 。时梁武帝对佛教很感兴趣,致力于建寺、写经、度僧、造像,但达摩与他见解不同,“机 缘不契”,于是北上,进入北魏境内。十一月至洛阳嵩山一带游历、传授禅法,寓少林寺, “ 忘心之士莫不归信”。达摩以四卷本《楞伽经》传授弟子。他认为“借教悟宗,深信含生同 一真性,客尘障故,今舍伪归真”。意即,人皆有佛性只是 为物所障,认识不到而已,应当使人摒弃谬误而归依真谛。为达此目的,就要 修习禅法,“凝住壁观,无自无他,凡圣等一;坚住不移,不随他教,与道冥符,寂然无为 ”。提出“理入”和“行入”的修行方法。“理入”要求“舍伪”、“归真”,解决认识问 题;“行入”要求按佛理践行。这些主 张,后来演变发展为中国的禅宗,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内容,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 源(佛性)为主旨。菩提达摩被追尊为禅宗初祖。魏文帝大统二年(536)十月(一说525年)端 居 而逝,葬熊耳山,起塔于定林寺。相传,后取其遗履置少林寺供养。唐代宗谥圆觉大师,塔 称“空观”。

慧可(487—593),禅宗二祖。俗姓姬,初名神光,又称僧可,洛阳武牢(河南荥阳)人。自 幼博涉诗书、尤精玄理。后览佛书,超然自得。到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,于永穆寺 受具足戒。遍学大小乘义。年三十二,返香山,终日宴坐8年。四十岁时,遇达摩游化嵩洛 ,一见而生敬畏之心,遂师之。相传,他前往拜见时,达摩端坐面壁,“莫闻诲励”。因而 想:“昔人求道,敲骨取髓,刺血济饥,布发掩泥,投崖饲虎。古尚如此,我又何人?”

时天大雨雪,他坚立门外不动,以至天明雪积三尺没膝,甚至断臂以示其诚,终得达摩真传 。被更名为慧可。但据考证,这段“立雪断臂”的故事纯系误传,但从侧面反映了达摩禅初 传阶段的艰难。北齐天保三年(552),授法于弟子僧璨,后抵邺(河北临漳)传道34年。逝后 葬磁州滏阳县东北70里。隋文帝赐谥“正宗普觉大师”,唐德宗赐谥“大祖禅师”。被追尊 为禅宗二祖。

僧稠(480—560),早期禅学奠基人之一。俗姓孙,昌黎(治今辽宁义县)人,后居巨鹿广婴 陶(今河北宁晋西南)。初,勤学世典,备通经史,徵为太学 博士。曾讲解坟、索,声盖朝廷。28岁依钜鹿景明寺实法师出家。从佛陀(或称跋陀)弟子 道房禅师受行止观。佛陀,天竺(印度)高僧,魏孝文 帝为他在嵩山造寺,即少林寺。既受禅法,北游定州嘉鱼山。依《涅般木经》行“四念处”禅法。历5年,又至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处 , 受“十六特胜法”。后到少林寺向祖师三藏呈己所证,佛陀禅师赞他为 “自葱岭以东,禅学之最”,并更授以深要。之后,到怀州西王屋山、青罗山、马头山修习 。魏孝武帝于永熙元年(532)在尚书谷中为他建立禅室,集徒供养。又北转常山、大冥山, 创开归 戒,奉信者众。北齐文宣帝于天保二年(551),请他赴邺(河北临漳)入宫,为论正理。文宣 帝从受禅道,断酒、禁肉、放生。天保三年(552),在邺城西南80里龙山之阳为之构建精舍 ,名云门寺,并请他兼石窟大寺主,“佛化东流,此焉盛矣”。撰有《止观法》两卷。

慧安(582—709),俗姓卫,荆州枝江人。隋大业中,大发丁夫开通济渠,人民苦甚,饿殍 相枕。慧安乞食以救之,获济者众。隋末,天下大乱,登衡岳,行头陀法。唐贞观中,至靳 州黄梅谒禅宗五祖弘忍法师,得其心要。后周游名山大川,曾从终南山至嵩少,声言:“是 吾终焉之地也。”从此在嵩山弘扬禅法,吸引众多禅者前来拜会,其中有后来颇享盛名的坦 然法师和怀让法师。武后曾徵至辇下,待以师礼。神龙二年(706)唐中宗赐紫袈裟,度弟子2 7人,仍请入禁中供养。次年又赐摩衲,辞归嵩山,旋寂。“慧安”为讹称,实即道安其人 ,俗称“老安和尚”。

一行(673—727),俗姓张,名遂,巨鹿(一说魏州昌乐,即今河南南乐)人。少即聪敏过人 ,博览经史,尤精历象、阴阳、五行之学。为当时著名道人尹崇所推崇,称“此后生颜子也 。”武三思慕其学行,想与之结交,一行避匿之。21岁出家为僧,隐于嵩山,从普寂学禅。 后步往荆州当阳山,依悟真习梵律。曾从善无畏、金刚智学密法。助善无畏译《大日经》, 并作《大日经疏》20卷。汇编经、律、论要文为《摄调伏藏》10卷。还著有《大衍论》3 卷、《天一太乙经》、《太乙局遁甲经》、《释氏系录》各1卷。一行还精通历法和天文 ,曾同梁令瓒创造黄道游仪,以考“七曜行度”,重新测定150多颗恒星位置,发起在全国1 2个地点同时进行天文观测,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。应诏考察前代诸家历法,改 撰新历。著有《大衍历》20卷、《开元大衍历经》52卷、《七政长历》3卷、《易论 》 12卷、《心机算术》1卷、《宿曜仪轨》、《七曜星辰别行法》、《北斗七星护摩法》算 。

法如(638—689),幼事青布明,从学经论,修观法。19岁削发,从蕲州弘忍习禅,达于16 年。咸亨五年(674),忍师灭度,如乃北游京洛,转入嵩山少林寺。垂拱二年(686),应众所 请,开讲禅法,忍师之法眷悉集其座下。《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》碑叙禅宗源流谓: 菩提达摩入魏传可,可传粲,粲传信,信传忍,忍传如,“当传之不可言者,其曰其人,孰 能传哉。”故学术界或以此碑为据,推定法如为禅宗六祖。

普寂(651—739),幼循经律,后从玉泉寺神秀习禅,时达6年,尽得其道。五祖弘忍寂, 众归法如,如寂,众归神秀,秀奉诏住东都,因荐寂,度之为僧。神秀入化,众复归于寂, 故寂每以七祖自居。开元初(713),居嵩山嵩阳寺,天下好禅者,咸称受法其门,公卿士大 夫亦以弟子礼侍之。

元王圭(645—716),伊阙人,幼出家, 唐永淳二年(683),受具戒,隶闲居寺,习毗尼无怠。后从安国师习禅,顿悟玄旨,乃卜迁 嵩岳之庞坞,屡有异迹,名声益彰。

义净(635—713),少出家,咸亨二年(671)至证圣元年(695),在天竺国巡礼求法,回国后 于东、西二京从事佛典翻译,总出经56部230卷,是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。此外还撰有《大 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》、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、《罪要行为》、《受用三法》、《水要法》、 《护命放生轨仪》等。他通于三藏,尤精律部。长安四年(704),他在少林寺讲授律论同时 ,曾于寺内创设戒坛,为僧尼受戒,亲撰戒坛碑铭。据《嵩山志》载,嵩山曾有《戒坛碑 》,至今仍存义净所撰《戒坛碑铭》。

嵩山佛教以少林寺而闻名,少林寺佛教,以禅法为主,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之称而为中外释 子所景仰。少林寺最初所传为达摩的渐悟禅,慧可在少林寺从达摩受法后,托化西归,此后 之三祖,四祖、五祖均未在少林寺活动。自唐高宗永淳二年(683)至武则天永昌元年(689), 复有五祖弘忍之高足法如禅师住少林寺弘扬渐悟 法门。北宋时,南宗顿悟禅青原系曹洞 一派 传入少林寺,至金末元初而大盛,自此不绝如缕,绵延至今。此外,如上所述,嵩山佛教也 与律宗有一定的关系。会善寺琉璃戒坛在国内颇有影响。

交流

嵩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,自北魏以后便逐渐见闻于世,前来这里习禅受戒和巡礼的外国僧人不在少数,但由于年深月久,文献记载语焉不详,至今可考者仅有新罗僧神行 、慧超和日本僧邵元3人。神行于唐天宝三年(744)前后入华求法,从普寂禅师之高足志空习北宗渐悟禅法,地点便在嵩山南之三峰(禹县)及京师广福寺,其巡礼禅宗祖庭自是情理中 事。《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》称神行“凝神壁观”,“独步唐中”。“壁观”禅法源自嵩少 。慧昭于贞元二十年(804)入唐投沧州。

神鉴禅师门下习南宗顿悟禅法,元和五年(810)自沧州前往嵩山琉璃戒坛受具,后复反沧州 继续学习。日僧邵元于元泰定四年(1327)入华求法,天历二年(1329)来住嵩山少林寺。与少 林寺第十五代住持僧息庵禅师及其师叔菊庵法照禅师过从甚密,在少林寺任“书记”一职。 法照与息庵入化后,其弟子子珍请邵元为法照碑书丹,为息庵碑撰铭。邵元在禅学、汉文、 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。郭沫若和赵朴初对邵元及其书法都有颂诗。此外,尚有日僧德始 亦住过少林寺,并为嵩山少林寺住持淳拙禅师碑书丹,可惜其事迹不详。

祭祀山神的活动,是中国古文化的遗传。古人认为自然物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,可以主宰人的命运,故有崇拜自然的习俗。中国人对山的崇拜尤盛于别国。嵩山历来为享祭之山。

少林寺有秦槐,相传被秦始皇封为大夫槐,可见始皇帝东巡曾“登礼于斯”。汉以后,嵩山地位更加重要,据考证,确定五岳祭祀制度即始于汉武帝时。他因至嵩岳礼祭,“听到山(一 说三)呼万岁”,故特为崇奉,令祠官加增太室祠,“禁伐其草木,以山下三百为之奉邑 ,名曰崇高。”唐高宗和武则天常住洛阳,嵩岳自然成为他们礼祭和巡幸之地。凤凰台,相 传因他们登临时有凤凰飞集其上而得名。武则天还留有《幸少林感怀》等诗文数篇。唐玄宗 于开元十八年(730),命祀嵩岳以王礼,封岳神为“中天王”。六月遣河南守尹至山下恭祀 ,终唐无改。宋真宗诏加号为“中天崇圣帝”。元武宗加封号为“中天大宁崇圣帝”,每年 初遣使致祭。明太祖朱元璋一改前代作法,尽去其封号,仅以山水本名称嵩岳,称神为中岳 嵩山之神。认为上天后土才有资格加封号给自然神,人君岂敢参预。但 仍遣使致祭。后世亦祭祀不绝。中岳致祭之所为中岳庙。中岳庙前身为太室祠,始建于秦。西汉元封元年(前110),汉武帝令祠官加以扩建。 北魏迁至山之东南,始定此名。其后庙址屡有变迁,唐代中叶定于现址。中岳庙背依黄盖峰 ,面对玉案山,为群山所环拱,为古树相掩映,景象非凡。现庙为清代重修后规模,存有楼 、阁、宫、殿、台廊、碑楼等建筑400余间,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。中岳庙前有一对东汉石刻“翁仲”,造型古朴大方。其北为中华门。从中华门向北,经遥参亭、天中 阁、配天作镇坊、崇圣门、化三门、峻极门、崧高峻极坊、中岳大殿、寝殿到御书楼共11进 ,面积计有10余万平方米。其中位于庙宇中心部位的中岳大殿(又称峻极殿)宽9间、深5间、 面积达920平方米。殿内供奉“中天王”像。大殿红墙黄瓦,气势恢宏。庙内崇圣门东古神 库,四角分立四铁人,为北宋治平元年(1064)铸造,各高约3米,横眉怒目,威严十足,具 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。庙内还有金属铸器和石刻碑碣百余件。其中尤以北魏中岳庙碑最为 著名,为不多见的书法珍品。

道教在嵩山也很活跃。主要的道观有崇福观、土德观、二郎观、承天观。崇福观位于万岁 峰下,汉武帝初建时称万岁观。唐改为太乙观。宋代扩建,于天圣中(1023—1032)建御容殿 ,奉真宗像, 改本名。明清又多次重修。土德观,位于中岳庙东,元代天历年间(1328—1330)建。二郎观 ,位于虎头峰下 。承天观,位于金壶峰下,金代崇庆元年(1212)建。清微观,位于少室山麓,元代至正年间 (1341—1368)建。天封观 ,即唐嵩阳宫,玄宗请道士炼药处。李林甫有记。后改名天封。观内立石有韩愈题名,有欧 阳修跋。宋代梅尧臣曾赋诗云:“车马云外来,衣沾半山雨。弭节叩真居, 扌门萝笑尘矩。回溪响石松,灵茹抽岩坞。玉槛刻年华, 应无愧 千古。”描绘出天封观环境的清净和幽深。主要的庙宇除中岳庙外,还 有真武庙,九龙圣母庙、迎仙庙、许由庙、启母庙和少姨庙。

儒家在嵩山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讲学传道。嵩山最有名的书院是嵩山书院。书院位于峻极 峰 下,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(484),初名嵩阳寺,隋唐时名嵩阳观、奉天观。后周改为太乙书 院。宋代初名太室书院,后改今名。书院宋代最盛,生徒达数百人,著名学者司马光、范仲 淹、欧阳修、朱熹、程颢、程颐先后在此讲学。与岳麓书院、白鹿洞书院、睢阳书院并称为 中国四大书院。院内有巨大的古柏两株,据说曾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。同时还封有 一株“三将军柏”,已在明末毁于火灾。院外西南隅还立有一通唐天宝三年(744)《大唐嵩 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》,碑高8米,为嵩山最大石碑。

历代文人都将嵩山看作游历隐居的胜地,不少人还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、碑刻, 故嵩山又有“文物宝地”之称。这些文人大多都同僧人和道士交游,同僧、道交游甚至成为 传统的风尚,僧、道及寺观成为他们吟咏的主题之一。这里随手摘几首以共尝:

昨诣山僧期, 上到天坛东。

向下望雷雨, 云间见回龙。

久与人群疏, 转爱丘壑中。

心淡水木会, 兴幽鱼鸟通,

稀微了自适, 出处乃不同,

况本无宦情, 誓将依道风。

——岑参《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》

得道凡百岁, 烧丹唯一身。

悠悠孤峰顶, 日见三花春。

白鹤翠微里, 黄精幽涧滨。

始知世上客, 不及山中人。

仙境若在梦, 朝云如可亲。

何由者见颜色, 挥手谢风尘。

——李颀《寄焦炼师》

山高路已穷, 倏尔逢兰若。

落日老僧闲, 支颐古松下。

缓步入禅庭, 苔苍但潇洒。”

——梅尧臣《峻极寺》

颖阳道士青霞客, 来似浮云去无迹。

夜朝北斗太虚坛, 不道姓名人不识。

我有龙团古苍壁, 九龙泉深一百尺。

凭君汲井试烹之, 不是人间香 味色。

欧阳修《送龙茶与许道人》

文人学士从释道的哲理中得到启发,进而发展并融汇贯通了这些哲理。也正是文人们的“ 穿针引线”,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派系,呈现出互有差异,各自蓬勃发展,且相互吸收融 合的趋势。

欢迎关注个人微信:qfqb__sh

这里只写喜欢的字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删帖申请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掌上登封 ( 豫ICP备20000995号-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-20200172 )

豫公网安备 41018502000424号

GMT+8, 2025-5-13 20:08 , Processed in 0.180219 second(s), 9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