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喜欢对手机进行清理的朋友,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:原本只是几百兆的微信软件,忽然体积狂增,高达好几个G,然后系统警告垃圾过多。
点开详情你会看到,构成垃圾的主要内容有:朋友圈图片、收藏的表情、下载的文件、聊天的视频等。对其打勾后,依次就会冒出你与各色人等交往接触的每个瞬间:或是一个欢快的笑脸,或是一个敷衍的符号,历历在目,原景重现。
同时,还会呈现一个令你触目惊心的结果:数量庞大的图片、表情、文件、视频,属于与父母、亲友发生互联的时刻少得可怜,对象大多是与自己关系寡淡、可有可无的“群友”,几乎占据了全部空间。
再次“确认选中”—“删除”之后,会收到一个信息:“手机空间充足,请放心使用”。
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试过这样的操作,于我本人来说,倒是经常重复,因为手指划拉之间,仿佛在做一个有趣的游戏。翻看着那些曾经熟悉的画面,犹如看到一段一段时光里的自己,也总让我一遍一遍拷问自己:时间都去哪了?

02
朋友张某,供职于某职能单位,位居部门主管,我与他一南一北,一城一乡,终年难得一见。
是日,相约一聚,短暂的寒暄过后,筷子没动几下,滴滴的信息提示声音,此起彼伏,无奈,他只得停箸应付。
至少过了半个小时,他才抬起头来,讪讪地笑下,猛地把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,眼睛半眯,眉头微皱,表情耐人寻味。“这年头,人都被‘群’绑架了啊!”看我并没有表示出惊讶,他的神态渐次转为轻松。
“我联系着十几个业务单位,一个单位又有十几个业务科室。每过一段时间,这样那样的所谓中心工作,就像商量好似的,疾风骤雨,密集而至。安排工作也就算了,非要建个什么群,说是随时了解工作进度,群主一般是主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。你知道我的个性,只要是分内的事,交代给我了,不用任何人催,我自会尽心尽力,现在倒好,一会这个晒出月份报告,那个亮出季度总结,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。但是这些举动,却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头上,让我心里很不踏实,生怕工作垫了底落了后被批评被追责。”
“还有就是我们单位的群,林林总总,不下十个。只要利于工作,建个群我不反对,毕竟少了会议传达的繁琐,纸张打印的浪费,也省去了耳提面命的紧张和不安。领导在群里安排工作,方便迅速,我们只要礼貌性地回一个‘收到’,一切OK。不过有些领导,喜欢把一些自己认为不错的东西发到群里,然后群里纷纷又是鼓掌又是点赞,其实大家到底什么心理,我们心知肚明。但是如果你没有及时给予回应,就感觉跟领导走得不近不够贴心一样,所以我还要时时关注着这类动态,生怕错过了被领导误会,被有心人非议。唉!”
一连好几个“被”,语气层层加重,尤其是最后一个“唉”,使得本来神态自若的我,一时间如遭针刺,如同雷震。

03
记得我第一次加入“群”组织,“光荣”地成为一名“群”员,应该是在五年前。
2012年底,“八项规定”横空出世,作为党委重要组成部分的纪委,宣传贯彻“八项规定”,监督查处违纪行为,义不容辞,首当其冲。由是,我加入的第一个群就是纪委牵头成立的“清风XX”,范围仅限于机关干部。群主(纪委书记)不定期发布最新反腐倡廉政策,通报违法违纪案件,群里气氛安详,秩序井然。不久,其他部门倡导的分层级对象、分业务性质的专门群、内部群应势而生,往后则是为了联谊购物、进行情感交流的,众所周知的“购物群”“美食群”“驴友群”“同学群”次第开花,不胜枚举。
当时建群,群主会事先发出一个邀请码,自愿加入者可扫描识别进入,不愿者可选择忽略,不像现在的“面对面建群”“ 邀请加入”那样,只需手指轻轻一动(不限制人数的群,甚至本人无需同意),简单容易。经常一早醒来,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,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人。
“网事”沉浮,“群”生“群”长,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权且把我其间的所经所历,所感所想,总结陈列如下:
无用群充斥。充满了广告、炫富、卖萌、装傻,无病呻吟,矫情造作,无聊的信息铺天盖地,低俗的段子狂轰乱炸。陌生人发的尚可厉言制止,亲朋好友冒的泡,不好直接挑明,只能默默忍受。
无趣群泛滥。好多经常不联系的人强扭在一起,彼此之间情感早已疏远,从个人的隐私保护角度出发,无话可说,无心可交,味同嚼蜡,形同鸡肋。
增加社交压力。生活群、工作群傻傻分不清楚,爆炸的信息使得手机不分场合地乱响,负载加重,让人感觉神经兮兮,关键时刻电量耗尽,无法正常使用。
绑架思想道德。动不动让人给谁谁投票,请你分享,群里变成了投票机器和刷票器;发一个转运祈福的链接,点开后不转发就会倒霉云云,心里膈应难受。
最后,公布一下我的参群数量:23个,工作原因,详情不便公开。

04
年前有段日子,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,忽然从朋友圈消失了,正好那时我也很忙,没有过多在意。
再次见到他,是在半年后,原来他为了维持做大自己的生意,常年东奔西跑,长期紧张焦虑,得了中风,辗转诊治了好几家医院,病情稍稳,就联系几个哥们通报情况。我一边自责自己的疏忽,一边探询他的病情,同时发现他的手机竟由最新款的苹果换成了仅具接打通话、收发短信功能的诺基亚。
许是看出我的疑惑,他续上茶水,徐徐解释道:“以前我太注重别人的感受,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虚拟的朋友圈里,从来都是忧人所忧,急人所急。但这次生病以来,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迎合,因为他们就在身边;真正关心你的人不需要感谢,因为他们什么都懂。想见你的人,翻遍全世界也会找到你;不想见你的人,住在一个屋檐下也是陌路。”
想起一位作家朋友对我说过的话:你现在的文章,想表现的东西太多,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,功利遮眼,走得太急,应该放慢脚步积聚力量,小以成大。
是啊,如果当你能够静下来聆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,开始懂得顺应内心的真实感受,你会发现,身边的世界自然会跟着进入一种美妙的运转。
我需要的,我会努力去争取;不需要的,请不要来打扰我。
“对不起,我不想加你的群!”你选择靠近我,我也会选择沉默,或者离开。
 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