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与我比较相熟的朋友,总是好奇地问我,你为什么叫“小渠”,而不是叫“晓渠”?“晓”应该比“小”更有意义吧?“小”,总有那么一些“微弱”“渺小”的!
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。那时候人们的家中,清一色的土房瓦屋,无余财无余粮的众,因为从每一张颧骨高耸菜青色的脸,和经年不换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上,即可看出大致端倪。如果在大街上发现一个脸上有些油光、稍微肥胖一点的人,一般情况下,他的职业不是屠户就是让无数人艳羡不已的“国家人”(职工或干部)。但即使在这样一个连身份证户口本都没有的年代,随处可见的鸡和狗却能够像人一样自由穿梭在房前屋后,院落巷间,除了履行它们必要的职责,诸如下蛋、看守门户外,大部分都能安然活到老,一生无忧,纵然它们吃了上顿没下顿,少人关心少人问。
清苦的日子里,能够活下来是最大的挑战。如果自己的孩子,可以像狗一样容易养活,像草一样自由蔓延,可以像漫山遍野的石头那样坚硬,像大树一样长命,那么何尝不给自己的孩子起名“狗娃”“春草”“石坚”“树青”呢?于是乎,一个人的名字(或小名)就这样被叫了起来,书写了下来。据有关统计,在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一些,以举目皆是的动物、植物、山石、河流命名的人,至少占据百分之三十,理由是:体现了父母或长辈的爱子之心;世上可贵的东西往往容易丧失,卑贱常见的东西好生好养,与命名者的知识素养往往没有多大关系,莫不失为是一种人生智慧。而现时的城市大多是当时的农村,所以如果这些名字出现在医保卡上文件夹里,也不足为怪,除非后来为了某种需要改了名字。

在我两岁的1976年里,发生了很多大事,中国三大巨人(周总理、朱总司令、毛主席)相继逝世,华国锋当选总理开始执政,于是,身边忽然就多了很多叫做“华锋”“国锋”“少锋”“晓锋”等带有“锋”字字眼的同学或者朋友,寓意一种重大的转折。20多年后的2008年,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,但在地震中同时又诞生了一大批新生儿,于是,他们的父母就为他们起名为“震生”,用以铭记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,庆祝他们的劫后新生。一个名字,与历史息息相关,与命运紧密相连,真是一种绝妙的嵌入和代言。
张爱玲说:“适当的名字并不一定是新奇、渊雅、大方,好处全在造成一种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。”我上中专的时候,有个室友是新郑的。有天,一个男孩来访,是室友的初中同学,我听室友叫他“赵疆豫”,感觉好生奇怪,因为后两个字笔画太多了,写起来肯定不舒服,遂找话问个究竟。他解释道:“我的父亲以前在新疆当兵很多年,后来转业回了河南,他忘不了在新疆的青春岁月,但又注定回去不了,所以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。“疆”和“豫”分别是新疆和河南的简称,他说每次叫我的名字,就会想起他的那段峥嵘年华”。好聪明的父亲啊,一个名字,顿时就把两个远隔千里的省份连接起来,生命信息得以传承,太高明了!难怪这个男孩站如松,坐如钟,不卑不亢,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流露一种凛然自信的气质。

说到起名,不能不说到两个人,第一个人是曹雪芹。记得看到一篇文章称,《红楼梦》作为鸿篇巨著,出场人物众多,曹雪芹为他们起名,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,有的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,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,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,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。
首先,宝玉、黛玉、宝钗和妙玉,是这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,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。“宝玉”二字,一分为二,“宝”字和“钗”相连,成了宝钗;“玉”字则和“黛”字相连,成了黛玉。这种设计,在相当程度上,概括了《红楼梦》中的情节:宝玉本钟情于黛玉,结果却与宝钗联姻。妙玉和宝玉,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,故两人都有一个“玉”字,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,最后以宝玉出家告终。另外,有人将“元春、迎春、探春、惜春”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“原应叹息”,感叹对应四人的韶华易逝,也历来被人称道。
总之,《红楼梦》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,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,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。

第二个人,就是我的岳父,今年八十将至。从青年时代起,他就开始自学《易经》和各种玄学,家中书盈四壁,闲暇下来手不释卷,目的只有一个:为子孙们起名。他有一子四女,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由他亲自起的,各自成家后,孙辈绵延十几人,现在曾孙子女也已有数人。无论哪家孩子出生,他都是最开心最忙碌的人,因为要赶在出生医学证明开具前起好名字。曾见他隆冬深夜,一盏黄灯下,戴着老花镜,左手拿着一本不知道翻了多少遍的毛边了的的字典,右手不停地在纸上写写划划,既要符合所谓的天时地利,又要保证叫起来朗朗上口,避免重名不落俗套,手指冻得几乎握不住笔,眼睛更是差不多贴在字典和纸上。
由是,名字,是父母或长辈送给你的第一份人生礼物,是区别人与人的一个重要符号,它将与你一道与眼前的世界发生所有的联系,伴着你从柴米油盐、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而又广阔的人生。
再来回答文首所提的问题。四十多年前,二十岁的母亲在四川渠县生下了我,缺粮少食的缘故,我是又瘦又小(后来据外婆笑说像是一只猫),母亲生产完之后,前来接我们回河南的父亲一再催促,母亲故土难离,又对以后的生活茫然无知,百般思虑取舍之下,仅上过小学三年级的母亲断然决定为我起名“小渠”,一则以生子喜,一则以家乡忆。
近日读陆游的《答刘主簿书》,读到一句话:“积小以成大,以所有易所无,以所能问于不能。故其久也,汪洋浩博,该极百家,而不可涯矣。”谆谆告诫他的属下:做事,要从小事做起,才能成就大事,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。长时间之后,气度学识自然就能宽广如大海,通晓百家,无边无际。如此想来,只要自己低调做事,谦卑做人,小人物也可能会成为大角色,小成绩也可能会铸就大辉煌,所以----“小”字不“小”,“晓”不如“小”,所以----我愿意一辈子不改名。


|